本文转自《群众新闻网》
原文链接:http://www.sxdaily.com.cn/2021-07/13/content_9134505.html?from=singlemessage
日期:2021.07.13
潼关县中广核风电项目风力发电机组。记者 袁景智摄
今年夏天,在经济学界和产业发展领域,比天气还要火热的是两个新鲜词汇:碳达峰、碳中和。
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的持续火热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的高频出现,人们突然发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两个出现在《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中的专业术语,不仅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趋势,更关系着自己的衣食住行。
今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未来,中国在碳中和上的总投入将超过100万亿人民币。碳中和不仅刷新着人们对环保问题的理解,还催化着全球贸易竞争、金融市场乃至货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由碳中和引发的新一轮绿色经济浪潮奔涌而至,正在从能源大省迈向能源强省的陕西,已经站在绿色经济的新赛道上。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新时代追赶超越的陕西,正在稳步发力,为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奋力实践,书写答卷。
科学调控 推动产业加速迭代升级
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最紧迫的全球性问题之一。目前,全球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80%以上来自于化石能源使用。实现碳中和,首要任务就是“解绑”化石能源依赖。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表示,根据研究测算,“十四五”期间要争取实现煤炭消费量零增长,到“十四五”末实现煤炭消费的稳定达峰并开始持续下降。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的约束性指标,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全面部署。
“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积极行动起来。早作为早主动,陕西充分把握重大项目对国家重大战略和规划的支撑作用,在谋划“十四五”重大项目中,剔除79个“两高”项目、17个不符合“窗口”指导要求的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器项目,7个主题公园项目和6个涉房地产项目。
在做实“减法”,精准“瘦身”的同时,陕西还进一步提高非能工业项目比重。在“十四五”重大项目中,非能工业项目408个,占比20.86%,较“十三五”提升0.8个百分点;总投资17894亿元,占比19.1%,较“十三五”提升5.35个百分点。
陕西是能源大省,煤炭产量位居全国第三,油气当量位居全国第一,能源产业占全省工业“半壁江山”。在碳中和目标下,能耗“双控”与发展转型,成为陕西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航拍商洛市商州区大荆龙山30兆瓦光伏扶贫电站项目。从2018年10月全部实现并网发电以来,该项目累计发电量已超1亿度。 记者 袁景智摄
如何统筹短期经济增长、中期结构调整和长期低碳转型之间的关系,化解降碳“阵痛”?陕西开出“处方”——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积极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是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及碳排放强度控制要求的重要措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下硬茬,出实招,陕西严控新增高耗能项目,对新上项目准确分析其对全省能耗双控、碳排放、产业高质量发展、环境质量等影响,引导项目应用绿色技术,提高能效水平,实现绿色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 支撑化石能源近零排放
6月25日,15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全流程示范工程在榆林神木市一次通过168小时试运行。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燃煤电厂燃烧后碳捕集和封存全流程示范工程,该项目试运行期间连续生产出纯度99.5%的工业级合格液态二氧化碳产品,实现了燃煤电厂烟气中二氧化碳大规模捕集。
西北大学教授、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劲风表示,从碳减排技术看,碳捕集技术是大规模降碳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唯一手段。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以下简称CCUS)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捕集大气圈中过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再通过化工、生物等手段最大限度循环利用后,将其注入地下封存,从而达到人工干预下碳循环平衡的一种负碳技术。
“二氧化碳封存受地质条件限制,只有具备特定大规模沉积盆地地质条件的地区才能开展。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榆林)是我国最有利且最成熟的CCUS设施建设地。”马劲风说,目前CCUS是实现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化利用的唯一技术选择。根据预测,到2050年,化石能源仍将扮演重要角色,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的10%至15%,CCUS将为实现该部分化石能源近零排放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实现碳中和,离不开技术创新。目前,西北大学牵头在延长石油所属靖边油田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全流程CCUS示范项目,已具备每年5万吨的二氧化碳封存能力,正重点开展封存效果监测研究。此外,西北大学联合中石油长庆油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等单位,筹划在定边姬塬油田建设“鄂尔多斯盆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目前,定边姬塬油田已累计封存二氧化碳12万余吨,上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后,可具备百万吨级的封存能力。
“CCUS技术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使用成本很高。”马劲风说,今年5月,西北大学和榆林市政府达成协议,共建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科创中心。双方将以平台搭建、项目研发、成果转化为载体,建设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研究中心,秦创原(榆林)碳中和产业创新谷等。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的使用成本会逐渐下降。
市场主导 促进新能源广泛应用
6月下旬,国内中深层地热开发规模最大的新能源公司——中国石化新星地热公司传来好消息:该公司与宝鸡蟠龙新区签订了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协议。根据协议,该项目拟建设6000余口浅层地热地埋管井,10多座分布式能源站,供暖制冷规模达200多万平方米。
7月7日,在中国石化新星地热公司地热交换站,运行人员正在维护地热回灌设备。记者 袁景智摄
中国石化新星地热公司成立于咸阳,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公司已将业务触角扩展至陕、冀、鲁、晋、苏、浙等地,与国内40余个市(县)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总供暖规模达到6000万平方米。目前,该公司在陕西已建成150多个供热制冷项目,主要分布于咸阳、西安、西咸新区、渭南、宝鸡等地,并将武功县打造成为西部首个地热供暖的“无烟城”。
“陕西地热资源丰富,尤其是关中盆地中深层地热资源属中低温地热资源,资源储量非常巨大。”中国石化新星地热陕西公司负责人刘斌说,地热能是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不依赖气候环境等因素,更加可靠。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化集团的地热开发战略合作协议,中国石化计划未来5年在陕西新增供暖能力3000—5000万平方米,未来至少有60万户居民享受到地热能供暖,预计每年可减少标煤15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00万吨。
相关数据显示,采暖和空调能耗约占建筑能耗67%。“供热行业是传统的高能耗行业。目前,我国北方地区供暖源主要为燃煤供暖。从长远发展来看,清洁取暖是能源转型的重要内容。”陕西省地热协会副会长穆根胥说,节能降碳,企业是主体。在一系列政策的助力下,风能、光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
作为光伏行业的领军企业,隆基股份联合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陕煤集团共同研究完成《中国2050年光伏发展展望》报告。报告指出,到2050年,光伏将成为中国第一大电力来源,占比可达全社会用电量的近40%。
2020年,隆基股份硅片产能达58.15GW,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308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5720万吨。为了抢占新高地,隆基股份一方面继续“深耕”光伏产业,一方面加速布局氢能产业。6月3日,隆基股份与同济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宣布校企共建氢能联合实验室。双方将在绿氢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学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实现碳中和,能源低碳化、无碳化将成为大趋势,这将直接促进新的能源体系构建和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省生态环境厅排污许可处副处长余林说。
全民参与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实现碳中和,不仅需要经济体系、能源体系、技术体系等转型升级,还需要全社会全民参与,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您好!垃圾分类是我们举手之劳的事……”如今,在 “长安号”国际班列上,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播报内容。“我们不仅要以绿色清新的环境迎接世界各地的客商,还要让国际客商感受到西安的绿色新风尚。”西安国际港务区城管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长安号”国际班列上播报垃圾分类宣传内容,不仅能让西安生活垃圾分类理念传向世界,还能让更多人了解西安,了解生活垃圾分类情况,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国际友人参与垃圾分类工作。
对于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家住西安曲江新区的罗阿姨说:“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做好垃圾分类外,逛超市自带购物袋,出行坐公交、地铁等,都是环保行为。”在西安地铁2号线车厢里,“地球妈妈别碳气,你我都要来努力!”“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全民参与,缺你不可!”“和动物一起,做大自然的亲友团。”这样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
为了向公众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环保知识,今年“6·5”世界环境日前夕,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西安地铁2号线“生态环境专列”正式发车。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任杨松峰说:“此次‘生态环境专列’以清新自然的绿色为主基调,结合大秦岭的青山绿水实景,图文并茂地向公众展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成果,普及环保知识,让公众成为环保的‘急先锋’,共护美丽家园。”
碳中和之路,离不开科学调控,离不开科技创新,更离不开全民意识的觉醒和全民的自觉参与。实现碳中和,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主动选择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聚沙成塔,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链接
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与碳汇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这两个概念是我国2020年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为此还设立了“3060”计划。
我们国家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而到2060年,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
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2003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九次缔约方大会,国际社会已就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碳汇项目达成了一致意见,制定了新的运作规则,为正式启动实施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记者 苏怡整理)
记者手记
我们能为碳中和做什么?
气候变化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也是新一轮全球合作的关键领域。作为全球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中国做出碳达峰、碳中和承诺,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历程中的里程碑事件,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一次从黑色到绿色的创新革命。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不但是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是社会观念的巨大转变。积极主动接受,就将顺势迎来新的时代,甚至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领者;不接受或被迫接受,就会陷入被动,被贴上“高碳”标签,被排除在产业链之外。
我们应当看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转换的一个重要引擎。它不光可以大大降低耗能和排放,而且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高新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控制化石能源消耗,推广先进节能技术,进一步提高能效。另一方面,还可以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尤其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的推广应用,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费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农业、林业、土地利用、草原、湿地等方面,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增加碳汇。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光是生产方式的转变,还是全民参与的一场生活方式变革。只有全民参与其中,从小做起,从微入手,才能最终实现碳中和这一宏伟目标。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需要我们从点滴做起,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践行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如使用可循环的布袋购物,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尽量少用一次性物品,节约利用水,做好垃圾分类,步行、骑单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
聚沙成塔,积水成渊。为了一个更安全、更洁净的美丽家园和更健康的生存环境,让我们齐心协力,成为环境保护、气候治理的行动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为实现碳中和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马维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