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的不断扩张,这导致空气污染等环境质量问题日益严重。就碳排放而言,中国排放量仍占全球碳排放总量较大比例。二氧化硫排放和水污染的现状也不容乐观。面对日益严峻的区域环境问题,政府有必要加大重视和推进环境治理。
在促进城市环境质量改善过程中,政府实施相关环境保护政策意味着其从外部开始探索环境治理。作为决定地方发展方向的领导者,政府官员行为变化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这种从政府内部发展的角度探索环境治理也具有重要意义。官员晋升直接受到晋升评估标准的影响,随着晋升考核标准变化,其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满足考核需求,实现晋升目标,这将对区域环境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关于晋升考核标准变化与环境质量关系存在一些疑问:
(1) 晋升考核标准的变化是否会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产生积极影响?
(2) 这一结果对不同经济基础和环境基础地区是否会存在异质性?
(3) 晋升考核标准的转变是否会提高地区劳动生产率,从而对环境质量变化产生一定“辐射”影响?
(4) 加强环境监管是否会对晋升考核标准变化引起的城市环境变化产生积极的外部影响?
1.
晋升考核标准改变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异质性分析
晋升考核标准的改变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即生态环境考核标准的添加是促进环境质量向好的关键。与传统考核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不同,当晋升考核标准发生变化,即当生态环境评估被纳入进考核中时,晋升激励可以积极促进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这一结果对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环境基础脆弱地区的环境质量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
2.
晋升考核标准的改变与地区劳动生产率变动关系分析
添加了生态环境考核后的官员晋升考核标准有助于提高地区劳动生产率,进一步的,通过研究发现晋升考核标准的改变、地区劳动生产率提升与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存在积极关系。因此可以认为,晋升考核标准的改变是通过促进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实现城市环境质量改善这一目标的。
环境监管的推进有助于强化晋升考核标准转变对环境质量的改善效果。从外部约束角度看,环境监管的推进对晋升考核标准转变带来的积极环境影响有外部强化作用,但这一结果是不稳定的,表明环境监管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综上,本研究认为晋升考核标准的改变能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且实现这一结果的关键在于生态环境考核的出现。晋升考核标准的改变对城市环境质量提升的积极影响主要通过提高地区劳动生产率实现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环境基础薄弱地区官员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引导官员在新的考核标准下对环境产生积极作用。此外,加强外部环境监督,充分发挥环境外部监管的积极“溢出”影响。本文旨在为完善晋升考核标准、探索多元化的环境治理方式以及明确中国政府生态环境改革的有效性提供有益的参考。
Nan Li, Chen Feng, Beibei Shi, Rong Kang, WendongWei. Does the change of official promotion assessment standards contribute tothe improvement of urban environmental quality? [J]. Journal of CleanerProduction. 2022, 348:131254. doi.org/10.1016/j.jclepro.2022.131254.
李楠,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气候变化和世界经济。
冯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史贝贝,经济学博士,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陕西省碳中和技术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气候变化、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康蓉,经济学博士,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陕西省碳中和技术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气候变化、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魏文栋,经济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理工大学中国周边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环境、能源经济学。
西北大学气候变化与碳经济研究团队基于理论经济学基础,依托陕西省碳中和技术重点实验室,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康蓉副院长、史贝贝副教授的指导下,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始终围绕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绿色发展与碳减排以及CCUS的政策法规等重点议题开展研究的学术团队。近年来,研究成果发表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中国工业经济》《China Economic Review》等CSSCI/SSCI期刊60余篇,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国家外专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译著15部。
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71904125, No.72088101, No.71690241, No.71810107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No.72103163),陕西省2021年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No.2021JQ-457),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教育项目(No. 202028)和陕西省碳中和技术重点实验室共同资助。